你好爸爸邹市明育儿经小萌对话邹市明我曾经
昨天播出的《你好爸爸》第三期中,我对话了一位带光环的爸爸——邹市明。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带光环的爸爸呢?先来看看他的履历:
他16岁进入贵州拳击队,2000年进入国家队。一直征战业余拳击,两夺奥运金牌,并在拳击世锦赛上三次夺魁。
13年转入职业拳坛,荣获了“国际杰出拳手奖”、“WBO国际蝇量级特设金腰带”“最佳非奥运动员奖”等荣誉。可以说,邹市明是蝇量级级别历史上最优秀的拳手之一。
有多少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们,也希望有一个像邹市明这样的爸爸,在拳台上勇猛能打,是个英雄。而这样一个英雄形象的爸爸,在昨天和我探讨孩子的话题上,却表现出了自己内心柔软的一面。
为什么选择对话邹市明,在我看来,“拳王”邹市明作为爸爸的内心变化折射出了很多人的影子。
他为了训练和比赛,错过了很多儿子成长的“第一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叫爸爸。那段时期在孩子心里,国旗是爸爸,金牌是爸爸,爸爸是英雄,而英雄本尊却面目模糊。
面对儿子对爸爸的呼唤和渴求,面对陷入职业运动员和父亲两职无法两全的苦恼,他不可避免,却又无可奈何。
就像邹市明说的:每当说起爸爸、丧偶式育儿,似乎是我们躲不开的话题。
没错,在当今社会,像邹市明这样为了工作而缺位家庭的爸爸还有很多很多。那些肩扛家庭经济大任奋战职场的爸爸们,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在职场中努力拼搏,他们忙工作、忙出差、忙应酬,甚至很多爸爸都会把让父母安度晚年、让妻儿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把时间更多的倾注在事业和工作当中,却牺牲了本该属于家庭的时间。
爸爸的重要程度不可替代
爸爸们都太忙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但是父爱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即便是妈妈。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在幼儿时期,孩子和妈妈的共生关系会比较强烈,相比于爸爸更容易对妈妈产生依赖,性格的养成也主要受到来自妈妈的影响。但是随着成长的进程慢慢地,孩子会有更多和爸爸互动的诉求。妈妈虽然在育儿过程中更加耐心和细致,然而爸爸的独有特质是妈妈所不具有的。
有来自父母两方的影响,更有利于培养出人格完整、独立的孩子。
对男孩子来说,来自父亲的雄性气概、天然的责任感等都是学习的榜样。如果缺少,男孩子不容易培养责任感,更甚者有可能变成mommy boy。
对女孩子来说,父亲的陪伴则可以帮助她们学习如何和异性相处,成年后面对异性的追求懂得从容应对,否则面对异性,容易产生焦虑,不知所措。
先天的性别特征决定了爸爸身上特有的冒险精神、运动细胞、孩子气的一面、理性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等特征是妈妈们与之相比更弱势的方面,而且孩子在和父母共处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相处模式,夫妻感情和谐,可以为孩子创造出温馨和谐的成长氛围,利于培养孩子善良宽容的性格。
对忙碌的爸爸们来说,陪伴的出路在哪里?
正如邹市明因为拳击训练而错过了儿子轩轩很多个第一次,很多爸爸们也因为工作的忙碌没有那么多时间贡献给孩子和家庭。如果不是肩扛家庭的经济大任无法回避,哪个爸爸不希望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去呢?
对于这些忙于养家的爸爸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互动的关系呢?
1.建立仪式感
拿第一期节目里面的凯叔来说,我又要提他了哈,就在忙碌的工作和陪伴孩子的日常中探索到了属于他们父女间的平衡点。
拥有自己的公司,即使有数不清要忙的工作,他也一直坚持赶在孩子睡觉前回家。为的是亲自给孩子按下讲故事app的播放键。这并不是一件非他亲为不可的事情,孩子的妈妈,孩子自己,保姆阿姨都可以帮忙做这件事,更何况app里讲故事的还是他本人,但是他创造了这样一个仪式感。
在他女儿的心里会有这样一个概念:我爸爸每天在我睡觉前给我讲故事。即使不能用大片时间去给孩子陪伴,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父女间的特别的羁绊。每当孩子想起这件事,心中充满的一定都是父爱的温暖,她会觉得爸爸就在我身边。
2.有效利用碎片时间
这个也是我做《你好爸爸》节目以来一直提倡的高质量陪伴。邹市明虽然错过了轩轩成长中的很多个第一次,但是后来他也通过带着轩轩参加真人秀节目,终于和轩轩建立起一个父子的沟通关系。
▲轩轩和邹市明在亲子真人秀节目
邹市明说,在这档真人秀节目中,他第一次全天候、全身心地陪伴大儿子轩轩,试着去照顾轩轩的日常起居、去感受孩子的细微情绪变化。他们一起旅行、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在轩轩受委屈时安慰他、在轩轩和内蒙小伙伴摔跤时鼓励他一次次站起来……这些高质量的陪伴,让邹市明第一次走进了轩轩的心里。
▲轩轩和邹市明在亲子真人秀节目
和孩子一起度过的亲子时间,质量一定比数量重要。如果不能每天陪孩子骑车,那就成为教会他骑车的人;如果不能每天和孩子说晚安,那就成为用一个早安唤醒他的人;如果不能在工作日每天陪伴他做作业或玩耍,那就在周末成为陪他一起探索世界的人。这些高质量的陪伴也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爸爸的关注。
3.爸爸和妈妈合理分工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妈妈代表爱的中心的话,那么爸爸就是那个带领我们去征服星辰大海的人!
爸爸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与妈妈是不同的。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性注重思想交流,女性则更偏爱情感交流。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出父母双方的最大优势。
邹市明便是这样,“我们每年有三次旅行,爸爸妈妈分别带着轩轩和浩浩旅行,再交换汇合,然后我们一家四口一起。”
“这个方法特别好,因为我觉得长期跟妈妈长大的孩子,和长期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可能会不一样。”
在他们家,妈妈负责“安全感”,邹市明负责“价值观”。他认为,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更能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安全;而作为爸爸,他与孩子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运动方式进行,这个过程就是向孩子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
“孩子在成长阶段中摔爬哭闹,这都是孩子他这个年龄给他的;但他一定要健康地陪着他长大,比如说摔倒了我为什么不扶,哪怕他腿摔断了,骨头接一接还会长,但是如果他是玻璃心,一碎的话,那就没办法再把它拼起来。”
他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关键点之一也是“能吃苦”。他说,因为我们都是苦出来的、摔打出来的男孩子,我觉得摔摔打打没什么,最主要的是让他有感恩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追逐自己梦想的心,我觉得这三颗心就够了。
找到属于你和孩子之间特有的方式,全身心地去接触和感受孩子,爸爸们也能体会到育儿的快乐,享受“做爸爸”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