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和进补养生区别冬季6节气养生略不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6个节气,因为温度、湿度等的不同,在养生上也会略有不同,今天就和大家来说说冬季6节气分别偏重点在哪里,如何养生。
立冬——温中防寒
立冬是表示冬天的开始,但气温还不是特别的冷,万物都要做好“潜阳”的准备,这个时候无论是养生还是调养都要遵循“养藏”两个字。
在饮食上要注意增加富含能量的根茎类食物以及温性食物的摄入,而地处高原地区,雨水量较少,气候偏燥的则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为宜。
推荐食材:黄豆、土豆、栗子、花生、红薯等。养生食谱:黄豆排骨汤、土豆烧牛肉、红薯暖粥、黑芝麻花生粥等。
注意事项:注意保暖避寒,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晚起,调整和推迟晨练时间!
小雪——补气填精
小雪节气代表了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也就是说到了小雪,天气还没有冷到极致,下雪雪量也不会太大,但小雪后天气会逐渐寒冷,人体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感冒等。
这个时期,饮食调养重在以增强体质为主,养生要注重宜静不宜燥,保持乐观,节喜制怒
,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推荐食材:芝麻、核桃、松子、花生,养生食谱:羊肉萝卜粥。鸡丝人参粥、枸杞子粥、排骨栗子粥。
注意事项:小雪节气前后,天气阴暗,要注意多吃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
,忌食过于麻辣的食物大雪——益肾温阳
大雪节气,表示自此开始降大雪,路有积雪
,此时天气已处于寒冷阶段,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寒冷的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小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增高,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易造成脑血栓形成。大雪时节,万物生机潜藏,不要轻易扰动阳气,不仅要防寒防燥,还要温补阳气,且要重视养阴。这也就是到了大家所理解的“进补”时节了,但具体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温寒来综合达到强身益寿。
推荐食材:黑豆、黑芝麻、山药、核桃、莲子等,养生食谱黑豆炖羊肉、红枣黑豆粥、黑芝麻桑葚糊、枸杞山药炖鸡、莲子奶糊等。
注意事项:一定要湿度调养,所谓适度就是恰到好处,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乱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阴虚养阴,阳虚补阳等,健硕者无需进补等。
冬至——扶正固本
冬至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所以很多学者也认为,冬季进补最好选择从冬至开始,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冬令进补准确的时间最起码是大雪时节和冬至时节,而不是刚一立冬就开始,这一点要清楚。
冬至时分,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由内养外,扶正固本,内养主要指养护脾肾
,固本就是固肾,因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肾之先天之阴靠后天水谷供养,所以冬至养好脾肾是关键。推荐食物:大米、糯米、白扁豆、黄豆、山药、土豆、羊肉;养生食谱:糯米蒸排骨、山药肉丝粥、海参扁豆(可选则即食海参和鲜扁豆)牛肉土豆汤等。
注意事项:饮食中要多选择富含钙的食物,比如牛奶、深色蔬菜、大豆制品以及芝麻酱、小鱼虾等,不宜食用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品。
小寒——益气补血
“小寒大寒,冷成冷团”,从字面来看,大寒冷于小寒,但往往很多地区的气象表明,小寒天气却比大寒冷,可以说小寒是全年中最冷的节气,所谓的三九天就是处于小寒时节。
小寒时节最易引发“上火”症状,因为天干物燥,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人们穿的又厚重,饮食上稍有不注意,比如喝水太少、蔬菜水果吃得太少等等,所以最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口角炎等。因此这个时期要注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来补益气血,只有气血津液充足,才能抵御严寒侵袭。
推荐食物:糯米、芝麻、山药、栗子、杏仁、红枣;养生食谱:山药羊肉汤、杏仁牛奶糯米粥、栗子鸡汤、乌鸡红枣粥等。
注意事项:切记: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互相搭配,只有搭配合理,吸收利用率高,补益气血才效果好。
大寒——补脾益气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一节气,天气寒冷,干燥,地面的热量基本到了最低点,也就是极点,所谓的“物极必反”过了大寒之后,地面就会渐渐开始升温。
大寒节气,易发冻疮、呼吸道传染疾病高发,所以保暖重中之重。这时人体应该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从而促进脏腑生理功能。不仅饮食上要注重温肾健脾,还要适当的锻炼相结合,以增强抗寒抗病力。饮食不可太咸,多吃温性食物,忌食寒凉、黏硬、生冷食品,以免耗伤元阳,损阳就是损脾。锻炼可选择一天最为暖和的时间段,不宜过量。
推荐食物:羊肉、糯米、山药、花生、莲子、茯苓、芡实等,养生食谱:茯苓莲子糕、山药芡实粥、山药炖羊肉、山药鱼头汤
注意事项:可以适量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风寒邪气的侵袭,比如生姜、韭菜、大葱等。
#冬季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