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憩室病的致病因素结肠憩室病的并发疾病
结肠憩室病的致病因素 结肠憩室病的并发疾病
一、结肠憩室病的致病因素
(1)影响憩室形成的因素:一是结肠壁的张力,二是结肠腔和腹腔的压力差,任何部位的腔内压都可以通过Laplace压力定律测定,Laplace压力定律(P=kT/R,P为结肠腔内压力,T为肠壁张力,R为结肠半径,k为一常数)说明:肠腔内压与肠壁张力成正比,与肠壁半径成反比,近来,用压力计研究证明,连续的分节运动时,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可以产生很高的腔内压,结肠内最大的腔内压位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此压力足以引起黏膜突出结肠肌肉形成憩室。
(2)结肠壁的结构特点:亦可能是憩室发病的1个因素,结肠环形肌内的胶原纤维呈交叉分布,使结肠壁保持张力,随着年龄增大,结肠腔内部位的胶原纤维变细,弹性蛋白纤维作用减弱,结肠壁的弹性和张力降低,因此,最狭窄,最肥厚的乙状结肠是憩室的好发部位,结肠带的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故不易发生憩室,已经证实,憩室病人的乙状结肠平滑肌肌束较正常人肥厚,即使没有形成肥厚的平滑肌肌束,异常平滑肌肌束也是憩室前期的一种表现,异常的平滑肌肌束,并不仅仅局限在乙状结肠,亦可表现在结肠的其他部位,如直肠上段,这一点在乙状结肠切除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疾病的早期,结肠壁的这些薄弱点已表现出来,此外,结构蛋白变化造成的结缔组织紊乱也在憩室疾病的早期起一定作用。
二、结肠憩室病做X射线检查
(1)腹部平片检查:单纯憩室病的腹部平片检查通常是正常的,因此价值不大,憩室炎的影像特点是:肠壁移位或狭窄,黏膜改变,在病变近侧或远侧肠段内尚可见到多发憩室,腹部平片可发现腹腔脓肿,小肠,结肠梗阻引起的多个气液平面和胀气肠管。
(2)灌肠造影:应用钡剂或水溶性造影剂对比灌肠对于诊断无症状性的憩室病价值较大,比结肠镜更为可靠,钡剂充盈的憩室表现为突出结肠壁的球状突起,钡剂排出后,仍可看到憩室显像,无炎症表现,结肠痉挛或钡剂充盈,可能会掩盖憩室,有时憩室内翻或积存大便而易同息肉混淆,因此应多方向观察,摄片,排空后摄片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3)膀胱造影:在钡灌肠难于显示瘘管时,膀胱造影可清楚显示结肠膀胱瘘,结肠膀胱瘘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膀胱镜检或膀胱造影,可发现膀胱壁呈泡状水肿,静脉肾盂造影则难发现乙状结肠和膀胱顶部的瘘管。
三、结肠憩室病怎么治疗呢
憩室炎的治疗通常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饮食调节,解痉剂,肠道应用抗生素(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如果病人无发热,腹部症状缓解,肠功能恢复,可进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饮食方法过去采用少渣食物,现在多使用多渣饮食加吸水性胶体物。
(1)非手术治疗:
解痉剂和止泻药对控制憩室病的症状,特别是合并有肠激惹综合征的病人有一定作用,常用的解痉剂有普鲁苯辛和美贝弗林(Mebeverine),前者作用于结肠的自主神经,但有口干,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后者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副作用较少,甲基纤维素可改善憩室病人的大便习惯。
(2)外科治疗:
对于症状不严重的憩室病人行预防性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切除术是不太合理的,如果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为了预防憩室病的并发症,可行择期肌切开手术或结肠切除术。
四、结肠憩室病的并发疾病
1.包块
炎症局限后形成炎性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果憩室炎症始于对系膜缘,易形成炎性包块,如果既往有炎症发作,大网膜通常与肠管粘连较紧,即使炎症最终消退,乙状结肠病变亦不能恢复正常。
2.脓肿
既往如无憩室周围炎症发作,憩室炎发作时易形成脓肿,脓肿是憩室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10%~57%的憩室病人并发局限性脓肿,病情来源包括:
①在对系膜缘形成结肠周围脓肿。
②在肠系膜内憩室形成肠系膜脓肿。
③由化脓性淋巴结引起的脓肿,脓肿易被周围组织,如小肠,网膜,壁层腹膜或子宫等包裹,脓肿沿系膜,结肠转入后腹膜或直肠后,引起臀部症状。
3.化脓性腹膜炎
化脓性腹膜炎可弥漫性亦可为局限性,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特点是腹腔有混浊渗液,肠壁浆膜水肿增厚,腹膜水肿亦明显,如果穿孔局限,乙状结肠处可能被网膜,小肠,膀胱,盆腔腹膜,直肠和子宫包裹,坏疽性乙状结肠炎也可引起化脓性腹膜炎,但较少见,且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