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鑫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女性

传统文化教育儿童立场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亿鑫资讯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治国理政新高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结合起来,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方案的颁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与有效落地指明了方向。但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系统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存在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等现象,迫切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

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内涵极其丰富。只有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反馈给受教育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呆板的“填鸭式教育”和单纯的“复古式教育”难以产生教育实效。这就要求在把握精髓的前提下,深入古典文献、历史史实,扎实开展学理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要避免过度阐释、盲目通俗。完全用现代思维、现代语言对待经典,会导致歪曲和误读。同时,要避免全盘接受、过度夸大,不能无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时代背景。理性定位传统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和文化重塑功能,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精准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具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何以更好的文化标识走向世界,是新时代彰显中国气派的重大课题。

直面并回应时代课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注重引导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思考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破解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如在国家治理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新发展理念;用其蕴含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品质滋养“四个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汲取其蕴含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引导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文化基因强化公序良俗。在党的建设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从政重德、为政清廉、戒骄尚俭的思想丰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用其蕴含的礼法文化,诚心正意、慎独自律、修身克己的修身文化,民本思想等涵养党风廉政建设与党员干部正气的政治生态。

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与古代相比,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发展目标、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日常生活领域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应继续坚守并大力拓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要关注家庭建设。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一以贯之,将血亲之爱视作仁爱的根基,将修身、齐家看作成就其他一切事情的根本,在家庭建设方面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资产。要重视这部分资产,将其融入家风文化塑造,突出家风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个体的精神世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理性经济人异化于个体精神领域,加剧了个体精神世界的彷徨无助、焦虑不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关于个人修养的精辟论断,为当代人精神空虚提供了丰厚资源。如儒家对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取舍和义利关系的独特论断、道家逍遥豁达的人生追求和充满辩证的思维模式等,皆可为现代人提供思想启迪,以纠偏过分个人化和实利化的价值取向。我们要从日常生活领域切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历史、“活”在当下。

主动强化自我批判意识与兼收并蓄外来文化态度

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往往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拥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意识,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以实现建设性转化,才能为子孙后代守住精神家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文化繁荣兴盛和经济繁荣发展有内在一致性,凡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局面,都不是一家独唱、闭门造车、因循守旧,而是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旨在古为今用;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意在洋为中用。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下,应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重。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立场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还要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司明宇、李明玥单位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机制研究”[20CKS05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07日第5版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科学与信息化

玩具世界杂志

汽车画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