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司马光的变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司马光的变法为什么能让北宋变强?
说到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如果提到司马光,很多人会把保守派、坏人的标签贴在其身上,而这无非来源于司马光的治理主张。很多人把王安石变法放在了正义的天平上,因为对立的司马光就被放在了遭人唾弃的角落。
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分歧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王安石主张减少支出来缓解北宋的财政压力即节流。而王安石主张通过扩大收入来缓解财政收支,从人的意识来说王安石的来源更符合大家的思维,但从北宋整体来看节流更符合其实际。
而节流也就决定了司马光不可能受史官们的待见,不受史官待见的代价就是被黑得体无完肤。比如他们会用司马光引用古典来司马光古板、保守,但古代的这类奏折就是一个摆设。一般就是皇帝看了心领神会,然后把这个大臣召见独自谈话,这个大臣就会说现在的大臣废物很多,很多都是吃空饷不干事的,应该节流裁撤。于是皇帝也会引用古人以节约为光荣之类的虚词来实行改革。
你想想,如果奏折里直接说大臣都是吃干饭的窝囊废,那不把人都得罪光了么!而这样的剧情也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简单来说你向领导说某个人只混日子不上班,肯定是去领导办公室或者背地里说,你能当着全公司面指着鼻子说吗?而我们看古代,如果一个人从平民一跃为帝就会以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史官的口诛笔伐,相反如果一个人是王公贵族,那么就会受到史官的拥护和称赞。但从实际来说,没有背景的成功才更加励志,刘邦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身为仕族拿着皇家俸禄的史官在利益和权力的双重压迫下,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这还不算史官的偏见和个人恩怨。比如很多人知道雍正时期的大将军年羹尧,却不知道南明第一战神李定国。难道李定国没有年羹尧优秀吗?并非如此,这也可以看出得罪史官和不和他们站在一个阵营的后果,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