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友谊路电器维修店在哪当阳工业砥砺前行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老区精神
革命老区湖北当阳市。当阳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1966 年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一九六六年工业交通政治工作要点》,提出要学习大庆的经验,要求在"三五"计划期内,争取有20% 或更多的企业成为大庆式企业。从此,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县广泛开展起来。
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全面开展"五好企业"(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生产建设任务完成好、经营管理好、生活管理好)、"五好班组"(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班组管理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的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了全县工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加强,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工矿企业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工业学大庆运动处于停滞状态,"三五"期间工业生产出现减产、滑坡。
老照片:创办初期的当阳化肥厂。
1971 年6 月20 日,《人民日报》发表工业学大庆的重要社论,高度评价了大庆的经验。8 月下旬,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会议,号召全县工业企业全面开展学大庆运动。会后,工交战线迅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贯彻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把工业学大庆纳入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职工学习大庆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企业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增产节约运动,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在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推动下,全县工业生产迅速回升,尤其是直接服务农业的小化肥、小水泥、小钢铁、小水电、小轻工"五小"工业相继投产。
老照片:当阳机械厂生产车间。
1972 年,县农业机械修造厂自制设备和模卡具,建成一条新式机械生产线,试制成功195 型柴油机和插秧机。1972年2 月,县化肥厂试车投产。12 月,城关、河溶、淯溪棉织厂合并成立县纺织印染厂,购进"丰田"织布机4 台,更换铁木织机,后又引进沙市向阳纱厂纺纱设备,建立机械纺织车间,规模达1.6 万纱绽。同年,庙前煤矿二相湾坑口和漳河煤矿石庙冲矿井、当阳县塑料厂、长坂坡砖瓦厂、当阳县冷冻厂也相继建成投产。
老照片:当阳卷烟厂。
1974 年,当阳烟厂在熊家山选址扩建,年生产能力达到10 万大箱。同年,将原干河公社三桥大队水泥厂与城关镇石灰社合并建成当阳县水泥厂,当年生产水泥1600多吨。1975 年,将河溶利华油厂酿酒车间扩建为河溶酒厂。"五小"企业相继投产,使全县初步形成以电力、矿业为基础,以化肥、水泥、机械为骨干的多种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
老照片:当阳纺织厂生产车间。
1975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744 万元,比1970 年的1844 万元增长1 倍多。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县加强企业整顿和管理,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焕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积极开展革新技术、革新工艺"双革"活动,走革新、改造、挖潜的道路。
老照片:当阳染织厂生产车间。
1977 年,全县"双革"项目245 项、1540 台件(其中新技术206 项、1449 台件;新工艺34 项、86 台套;新产品5 项、9 种),节约劳动力3 万多个,节约材料、成本价值73 万多元。1978 年5 月,县公路段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县化肥厂、县装卸运输公司、县新华印刷厂、窑湾电站、漳河煤矿5 个企业被宜昌市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工业生产逐年创新高。
老照片:创办初期的当阳水泥厂。
到1978 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53 个,比1966 年的69 个增加84 个;职工人数达到4994 人,比1966 年的1792 人增加3202 人;工业总产值达到3610 万元,比1966 年的1643 万元增长1.6 倍。
焦(河南焦作)枝(湖北枝城)铁路。
1969 年,国家为加速三线建设,决定修建焦(河南焦作)枝(湖北枝城)铁路。当年11 月,当阳组织2 万多民兵参加焦枝铁路大会战。全体指战员以军事化的纪律,以铁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进行紧张施工,于1971 年7 月1 日全线竣工通车。当阳段东起淯溪谢花桥,斜穿县境中部,西出王店泉河姚家岭,长51.5 千米,成为贯通当阳南北运输的重要交通线。
铺设沥青路。
1966 年至1978 年,全县公路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先后修通了坝(陵)共(慈化共和乡)路、泉河路(泉河大队至泉河火车站)、跑(马堤)校(老县委党校)路、木(店)半(月)路、红(旗岗)梅(子垭)路5 条公路,全长50 多千米。同时对汉(武汉)宜(宜昌)路当阳段、荆(门)当(阳)路当阳段、穿(心店)玉(泉寺)路共147.8 千米的干线进行改扩建,将路面加宽、坡度降低,并铺了沥青或渣油路面,使公路等级提高。
河溶大桥。王奥摄
1966 年底到1969 年4 月,全县抽调5000 多民工,投资80 多万元,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建成了河溶大桥。全长321 米,18 墩柱,孔距16.8 米,高14 米,桥面宽7 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载荷汽13 拖60 吨级。1970 年12 月,动工兴建荆当路当阳大桥,总投资146 万元,投工36 万标工,1973 年9 月建成通车。全长504米,共21 墩,孔距净跨22.2 米,桥面净宽9.6 米,车行道7.1 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 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载荷汽13 拖60吨级。
当阳大桥。
此外还建起了汉宜路三里港桥,荆当路雷公桥和跨线桥、当远路五四桥、当远路峡口桥、信(家垭)同(明)路谢家畈桥、江(口)富(里寺)路九堰桥、淯(溪)小(马店)路郑家坡桥等10 多座桥梁,建桥总长度1327 米。
在抓路桥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1969 年,省属38 车队在当阳组建,配布切契新车20 辆。1970 年后,汽车、拖拉机快速发展,到1975 年底,全县共拥有各类汽车200 多台,比1966 年的24 台增加176 台,增长7 倍;拖拉机猛增到1068辆,比1966 年的100 辆增加968 辆,增长9 倍。
1978 年全县14 个公社都通了班车,60% 的大队有了公路。全县货运周转量达到2000多万吨公里,比1966 年的500 万吨公里增长近3 倍。全县客运周转量达到1000 万人公里,比1966 年的152 万人公里增长5 倍多。
老照片:石板街。牛军供图
1966 年到1978 年,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工作,相继对城区街道进行改建扩建。1966 年,将胜利路(后更名为端直街)4 米宽的石板街扩宽至6.5 米,铺设为渣油路面。1967 年,将荊当路城区过境段河南街(后更名为子龙路)扩宽,铺设为渣油路面。1968 年,将东风路(后更名为玉阳路)扩宽取直,铺设渣油路面。1972 年,将汉宜路城区过境段(后定名为长坂路)4150 米的碎石路面扩宽后,铺设为渣油路面。1976 年,新修了长3600 多米的友谊路,铺设了碎石路面。到1978 年,当阳城区(原玉阳镇)街道宽敞,四通八达,路面质量提高,整个城区构架初步形成。
老照片:玉阳路。牛军供图
(本文插图除署名者外,由董乐义、朱正明、朱世凯、李运功、李容新拍摄或提供。《当阳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主编:敖万建;副主编:刘远伟、王继新;执行主编:彭明章;执行副主编:鲍传国,许庭银)
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华凯文萃",更多人文历史"精彩故事"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