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和他师父孔子有哪些异同呢
孟子的思想和他师父孔子有哪些异同呢?
孟子(前三七二年~前二八九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美誉,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及“孔孟之道”。
孟子对人的思想有着一种真挚的崇敬。他否定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把人们灵魂深处善良美好的东西加以发掘、渲扬和肯定,让人们对自己及他人的本质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因而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对无论是哪一阶层的人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孟子把伦理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国家富强稳固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仁”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也是天道的组成部份。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君王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和整肃,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徵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君民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 上一篇:老人冬季须知的8个注意事项
- 下一篇:他帮助努尔哈赤开创基业努尔哈赤却杀了他的